個人理財規劃

個人理財規劃3步驟,讓你一路通往財富自由

有個網路上認識的朋友,他剛離開校園工作時,有幾年過著月光族的生活,常在需要用錢的時候,才發現存款不夠用。當時在他的觀念裡,還沒有一套完整的個人理財規劃,許多過去花錢的方式與習慣,還沒在剛出社會時改過來。他當時賺的錢都去哪了呢?據他所說,大多拿去旅行了,每一趟旅行開銷都是7-9萬起跳,他對朋友又大方,買伴手禮的錢往往是「浮動」的,並沒有預算上限。

存錢對很多年輕人,尤其剛出社會的人來說,是一件不必要做的事。有的人認為「時間還很長」,及時行樂比較重要;也有人認為「錢再賺就有」,花掉的錢之後也賺得回來。如果這些觀念不先改過來,「未來的你會感謝現在的自己」這句話,就要改成「未來的你會怨嘆現在的自己」。

花錢買東西

簡單比較一下有個人理財規劃,和沒有規劃的差異。假設兩個人,一位有退休規劃,每年為自己存下40萬投資資金,55歲時,投資資金為1,200萬,以4%的投資績效換算下來,每個月被動收入約為4萬;而沒有做規劃的另一位,可能過了55歲、60歲,甚至65歲,還是必須依靠主動收入維持生活,人生的選擇權就很難掌握在自己手中。

因此,有沒有個人理財規劃,決定你的生活品質。但個人理財規劃該怎麼做?相信讓很多年輕人頭上一堆問號,如果你頭上一堆問號,不要懷疑,這不是你的問題,這真的是一個需要好好研究的事情。接下來,就讓我帶你從最重要的理財觀念開始,到實際執行層面,來看個人理財規劃的全貌。

【延伸閱讀】重新搞懂理財定義!其實投資只是理財的一小部分

第一步:建立觀念

我想傳遞的理財觀念是:避免不當花費,也別讓財務一攤死水。讓存款活絡起來,才有機會用更省力的方式,來達成理財目標。以旅遊這件事來說,一趟旅行當中有做預算規劃嗎?如果有,實際花費有落在預算額度內嗎?拿其他日常開銷來說,你的每月飲食有預算規劃嗎?娛樂費用有沒有超支?抓出一個金額,除了掌握金錢流向,也可以給自己一些壓力,避免像把錢丟進無底洞,毫無節制的一直消費下去。

不當花費要盡量避免,那我把錢全部存下來,這樣我就是理財模範生了!真的是這樣嗎?存錢固然重要,懂得花對地方更重要,在收入還不高的時候,可以把錢用在自我成長,幫助自己提高收入,這樣會比把錢什麼都不做的放在銀行好很多。

不當花費

第二步、設定目標

前一段先跟你聊聊金錢觀,這裡要進入到設定目標的部分了。你有聽過「先別急著吃棉花糖」嗎?曾經有一個實驗,給一群小孩每人個一支棉花糖,並告訴他們:如果忍住不吃,過了2小時後,會再給你2支棉花糖帶回家。實驗結束後,研究人員追蹤這些小朋友,發現可以忍住不吃的小孩,長大後的成就普遍比吃掉棉花糖的小孩要好。

這是一個關於控制欲望的實驗,但從實驗中可以看到,「別急著吃」是做法,「多拿2支」是目標,個人理財規劃中,「別急著花掉」是做法,最終都要為了達成某個目標。這個目標相當重要,如果沒有目標,以這些被實驗的小孩舉例好了……「那欠吃的棉花糖在我手上絕不存在超過3秒。」小孩會用行動告訴你這句話。

所以,目標才是一切後續規劃的起源。你的目標是什麼?是存錢買房、準備退休金、還是有關養兒育女,或許你也可以想一下,為各個目標重要程度排名,你可以根據重要程度,開始多為它做些準備。

【延伸閱讀】如何開始投資才能賺到第一桶金?3大原則讓你越賺越多

在目標的設定上,還可分為「短期」和「中長期」。短期是針對1年內的收入和支出,哪些是必要花費?哪些是可能的非必要花費?各為多少金額?將他們一一記錄下來。接著再配合短期,來計算中長期目標需要的總儲蓄金額,分別算出每年、每月需投入多少錢,才能夠達成目標。
有了短中長期的配合,才不會高估自己的存錢能力,或存不夠等等情況發生。

財務目標

第三步、開始執行

設定好目標,接著我們要開始實際行動,你可以依序用這3個作法為基礎,打造你自己的金錢配置。

首先存下目前生活所需

生活所需帳戶,在這個帳戶中放置你日常所需花費,包括房租、伙食費、水電費、交通費、日用品等必要花費。另外,生活中的娛樂項目包括交際或非必需品……等奢侈性的花費也可包含其中,基本上就算是不做個人理財規劃的人,也一定會有這個帳戶,而且只有這個帳戶,只不過在做個人理財規劃時,我們需要知道要存多少在這裡,扣除之後,其他財產還要做其他配置。

要知道需要存下多少錢在生活所需帳戶,就要用記帳來計算。首先,先執行一個月記帳,總結這一個月的真實花費,才能預估未來生活上會有多少支出。以下整理幾個記帳APP,如果你還沒有記帳的習慣,可以嘗試這些記帳方式,從裡面找一個順手的來執行記帳。

【延伸閱讀】4+1款好用記帳 App 實測推薦!找到適合你的記帳理財方式
【延伸閱讀】line記帳超方便,2個快速記帳工具介紹

其次投入中長期所需資金

人生很長,從25歲左右開始工作,到65歲退休,這中間還有成家、買房等等計劃,存錢規劃也會因此不一樣,如果你的中長期規劃是為了買房,有幾點建議提供參考。

  • 依人數需求選房:如果是新婚,最好一開始就把目標設定在3房至4房,預留將來小孩子的生活空間。
  • 還款上限設定:每月還款上限設定為家庭每月總收入1/3,從這個比例可推算貸款的金額,衡量自己需要多少自備款,並選擇最適合自己的貸款模式。
  • 購屋地點選擇:有穩定的工作地點,才能降低購屋後的不確定性,另外,通勤能有大眾運輸作為交通工具的話更好,更進一步來說,如果選到可以增值的地點,也可以更快達到財富目標。
長期投資

如果你的目標是準備退休金,需要從自身需求出發,計算老後的基本支出,包括食、衣、住、行等日常生活費用、旅遊、運動、美食、養生、進修、紅白帖、宴客、資助親人、公益、醫療看護費等費用。 目前通用的算法為每年開銷等於退休帳戶總資產的3%,只要將這筆錢放在報酬率6-8%的資產上,就可以每年領到夠用的生活費。如果是存子女教育基金,要先檢視自身保險、負債等相關費用,再來看餘額是否足夠支應小孩教育支出,此外,也可利用信託,避免萬一父母無法養育孩子,還是有辦法保障小孩生活及教育支出。

人生中或許會有一些意外發生,未雨綢繆是唯一避免的方法,保險就是一種,保險費用的規劃有一個值得參考的數字,稱作雙十定律,所謂雙十定律,指的是「保險額度為家庭年收入的十倍」最為恰當,及「總保費支出為家庭年收入10%」最適宜。其他諸如買車、結婚等等中長期理財規劃,就看個人如何根據自身財力,以及現實情況來做調整。

【延伸閱讀】善用財務分配提早退休!小資族也能慢慢變富有

規劃資金

最後打造現金流資產

有了日常花費帳戶,也有中長期存款計劃,再來你可以進入到更進階的理財階段:投資。投資看的就不只是你的自身需求,還要加上對投資標的選擇能力,你要對即將投資的項目有足夠了解,畢竟投資不會只有獲利,也有可能產生虧損。

【延伸閱讀】年報酬率12%怎麼做到?一個方法拉高年報酬率!
【延伸閱讀】10萬元投資該怎麼做?先看3種投資屬性你屬哪一種
【延伸閱讀】新手投資入門!釐清常見的6大迷思。教你判斷該先買股票?還是基金?

投資會為你創造現金流,也就是讓錢替你賺錢,聽起來很誘人對吧?在投資市場裡,想賺到獲利還是得付出一些心力,無論是資訊的獲取,還是經驗的累積,或者心態的調整,都是投資的課題,這裡列出幾項投資該有的心態,你可以評估自己做得到哪幾項:

  • 須有自己的想法,不會別人說買哪一檔股票會賺就買哪一檔。
  • 投資最想要且最熟悉的標的。
  • 先求確保資本,對風險有充分了解,再求賺取報酬。
  • 好的投資標的可以長期持有,不為短期價差而輕易賣出。
  • 大家都搶著買時,以好價錢賣出;大家都不想要時,以低價格買進。
  • 投資時間:投資者持有股票時間較長,投機者在有行情時才買賣股票。
  • 投資偶爾會出現虧損,有些甚至會讓你賠錢,身為投資者必須冷靜沉著看待市場常態。
  • 監控自己的投資:沒有什麼投資是永遠的,要對現實的變化做出適當的反應。
  • 克服投資三大心魔:面對買進時對風險的畏懼,忍受大大小小的波動並等待時機,拒絕沈迷在帳面上的獲利並貪心的想賺更多。
投資打造現金流資產

個人理財規劃的影響

說說這位曾是月光族的朋友後來的財務狀況,他後來因為換工作,發現沒有好的理財規劃,會讓自己在沒有收入時陷入金錢恐慌,因此開始著手規劃,記錄每一筆錢的流向。他先從最簡單的步驟開始,下載Ahorro這款記帳APP。記了幾個月後,APP將花費統整成一張圓餅圖。他發現娛樂花費的部分超過總花費的一半,如果可以將這部分花費減少,對理財計畫會產生很大的影響。

從記帳算出下個月預算,並規定下個月的消費額度之後,他把薪水分成花費與存款,只花用計畫花費的部分,其他都不能動用,持續執行這個方式數個月。這樣持續執行理財計畫,讓他存下一筆錢可以投資,加速他的資產成長速度,也讓他比以前更有餘裕,可以做到更多事。
現在,他的目標一樣是每年出國旅行,只不過跟以前比起來,他做了更完善的理財規劃,這讓他有信心可以每年過著他想要的生活。

總結

理財的重要性人人都懂,但並不是人人都做得到。而即使知道理財的重要性,理財要做哪些事情,可能很多人也是一知半解,模模糊糊的。這篇文章就把完整的步驟,照順序列出來,讓想理財、但還沒開始理財的人,有一個概念:原來理財不是省省錢就解決了,還可以讓省下來的錢,繼續自行產出價值。

很神奇對吧!理財和沒有理財的結果,是天差地遠的,早一點知道,可以早一點擺脫入不敷出,提早替未來做好打算。資源有限,慾望無窮,如何在最有限的資源中發揮最大價值,提早做好個人理財規劃,是每個人一生最重要的課題。你也準備好跨出理財第一步了嗎?如果你對個人理財規劃也有獨特想法,歡迎下方留言,和我分享你的觀點喔。

分享此文章

發表留言

發表評論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

Scroll to Top